再遇见丨奥中关系促进会会长恩斯特·沃勒:真正建立联系的始终是“人”

11 阅读:4 2025-08-13 17:32:02 评论:0

【编者按】

五十年春风化雨,中欧从相识到相知,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合作之路。“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段跨越山海与制度差异的关系,如今已不仅是一份经贸数据的增长图谱,更是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之间思想互鉴、理念交汇的深层对话。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其中邀请数十位来自中国与欧洲各国及欧盟机构的各界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亲历、记忆与洞见,讲述这段关系如何影响着个体、社会乃至世界的走向。我们努力呈现一幅更加立体的中欧人文关系图景,也倾听他们对中欧未来的真诚期待。

这一次,我们对话的人物是:奥地利维也纳州(市)议会前主席、奥地利奥中关系促进会会长恩斯特·沃勒。

恩斯特·沃勒,奥地利维也纳州(市)议会前主席,奥地利奥中关系促进会(Organisation zur Unterstützung der österreichisch-chinesischen Beziehungen, OECB)会长。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维也纳人,生活和工作都与这座古老的城市紧密相连。

再遇见丨奥中关系促进会会长恩斯特·沃勒:真正建立联系的始终是“人” 第1张

奥地利维也纳州(市)议会前主席、奥地利奥中关系促进会会长恩斯特·沃勒

作为奥地利首都、联合国四个官方驻地之一,以及众多其他国际组织机构的所在地,维也纳长期以来一直是多元文化汇聚和融合之地。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的视频采访时,恩斯特也一直在强调文化与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强调不同文明互相借鉴、互相影响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交往的意义。

作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资深成员,他长期在维也纳州议会和市议会任职,其间,积极促进奥地利与中国地方政府层面的交流。在过去十多年里,恩斯特接待了众多中国访问奥地利的团体,他也多次访华,造访了包括北京、成都、宁波、乐山等30多座中国城市,并与当地官员和民间组织展开对话,并推动维也纳建立“首个制度化华人社区沟通平台”。同时,作为奥地利中国关系促进会(OECB)会长,他也在两国民间交往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推动维也纳等城市与中国青岛、深圳等结成友好城市关系。

“国家本身是无法‘保持联系’的,真正建立联系的始终是人,”恩斯特表示,“我们始终致力于将活跃于奥地利各领域的中国人聚集在一起,不断促成新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联系。”

“不断促成奥中在各领域新的联系”

澎湃新闻:我们了解到您曾推动建立了维也纳首个制度化华人社区沟通平台,这一举措在欧洲民粹主义、身份政治思潮抬头的背景下颇具突破性。您认为此类跨文化沟通模式有何意义?

恩斯特·沃勒: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通常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来实现的,奥地利与中国之间的交流也不例外。国家本身是无法“保持联系”的,真正建立联系的始终是人。

在奥地利,很多华人也成立了各种文化协会,致力于推动这种交流。比如在维也纳,就有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华人社团,他们活跃于各个领域,例如经济、贸易、餐饮业,当然也包括文化领域。

这些社团在推动奥中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一个代表性的社团就是奥地利中国关系促进会(OECB)。这个组织非常重要,因为它不断促成新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联系。OECB与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彼此之间也经常互相邀请、参加对方组织的各类活动和交流。

澎湃新闻:奥地利中国关系促进会(OECB)如今已有近28年的历史,为中奥两国各个级别交往、各领域合作作出了大量贡献。您能否介绍协会的一些工作成果?能否分享您这些年来见证的中奥关系变化情况?

恩斯特·沃勒:OECB最初是由我的前任——弗朗茨·勒施纳克博士(Dr. Franz Löschnack)、威廉·韦(William Veh)以及理查德·延斯(Richard Jens)创建的,他们在三十年前就已经积极推动两国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高光时刻,是一场中国歌剧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演出。(编者注:指2008年8月30日,中国歌剧《木兰诗篇》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这是中国原创音乐作品首次登上这座世界顶级歌剧圣殿的舞台。)

几年前,他们请求我来接手这项工作。在我担任会长期间,我们始终致力于把所有在奥地利活跃于各个领域的中国人团结在一起——无论是在经济上活跃的,还是在文化领域活跃的。特别是在文化方面,我们组织了大量的文化活动和交流项目。

音乐成为连结奥地利与中国的纽带

澎湃新闻:维也纳是著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也被很多中国音乐爱好者视为殿堂级的所在,每年1月1日在这里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更是享誉中国,很多中国音乐家和乐团也都把能够在金色大厅演出作为一项重要的成就。您如何看待音乐和表演艺术在奥地利与中国文化交流中起到的作用?

恩斯特·沃勒:中国和奥地利之间有很多共通之处,尤其是两国都是具有深厚底蕴的文化大国。中国拥有超过五千年悠久而重要的文化历史,奥地利特别是维也纳,也有两千多年的文化传承。维也纳也是著名的“音乐之都”,在过去四百年里,这里的音乐发展对全世界的音乐潮流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很多中国的学生、艺术家希望与维也纳建立联系,这一点并非偶然,而且,在奥中两国之间,尤其是在音乐领域,确实存在着非常频繁而深入的文化交流。

澎湃新闻:近年来,一些中国团体和艺术家在金色大厅的演出,在社交媒体和舆论场引发了争议,比如一些演出实际上是商业活动,但又被包装成“文化输出项目”。您如何看待这种争议?

恩斯特:沃勒:老维也纳音乐协会大楼(Wiener Musikverein),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所在地,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有名,广受大众喜爱,在中国也不例外。这座建筑在维也纳拥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文化意义,特别是每年元旦在这里举行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更让这座大厅享誉全球。因此,很多游客来到维也纳,都希望能够亲身参观或感受音乐协会的魅力,他们选择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有的人会购票现场观看音乐会,作为观众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也有一些人会选择参观“金色大厅”及音乐协会大楼,了解其历史和文化。

此外,音乐协会也提供租赁服务,即允许不同的机构或组织租用这些场地用于举办活动。因为维也纳音乐协会的运营方是“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它是一家私人协会,也是音乐协会大楼的所有者,因此他们也有一定的经济收益目标。他们当然也希望通过场地出租获得收入,这些收入对支持整个文化项目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所以,我们非常乐见无论是来自奥地利,还是国际上的团体,租用音乐协会来举办演出。至于演出内容,自然由各自的主办方自行决定。

当然,在音乐协会的常规运营中,大多数音乐会是由“音乐之友协会”自己策划和举办的。事实上,全球所有最重要的交响乐团几乎都曾在音乐协会演出过。有时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天之内在金色大厅举行四场演出,而所有这些音乐会都非常受欢迎。

城市在国家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

澎湃新闻:维也纳及其多个城区与中国城市、区县缔结了友好关系,您也曾多次访华。在您看来,友城交往对促进维也纳与中国地方之间合作,以及奥地利与中国的合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恩斯特·沃勒:自1971年以来,奥地利和中国就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外交关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此外,两国城市间交流也非常密切。在城市层面建立联系始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奥地利,乃至全球范围内,城市本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球大约有2/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我个人也多次接待来自各个城市的代表团,因此也有幸能了解和认识这些城市。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的是,在过去十年中,我一共访问了中国的30座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也促成了一些奥地利市镇和中国市县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例如,青岛市与维也纳市奥特克灵区之间的区域伙伴关系。青岛和奥特克灵的特产之一都是啤酒,这也是这两个城市建立伙伴关系的重要连结。

“对未来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澎湃新闻:去年9月,奥地利自由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约29%的选票,这是自二战以来极右翼政党首次在奥地利赢得大选。作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重要成员,您如何看待奥地利社会政治生态的变迁?这种变化是否会影响奥地利的外交政策,又会对中奥关系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恩斯特·沃勒:目前奥地利议会中一共有五个政党获得了席位,其中之一就是你提到的奥地利自由党(FPÖ)。尽管它看起来是一个“自由主义政党”,但它其实是一个右翼政党,采取民粹主义立场并主张很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

作为一个民主社会,我们需要接受这样的多党格局,但关键点在于,我们成功组建了一个没有自由党参与的执政联盟,这也意味着本届政府的外交政策将明显区别于自由党的主张。

奥中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突出体现:第一,是两国之间正式的政治接触。这主要体现在频繁的互访外交活动上,譬如有许多高级别的中国政治代表团访问维也纳。

其次,奥中之间还有非常良好的文化关系,包括艺术家之间,以及文化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第三,在大学层面也有着密切联系,比如中国中央音乐学院(CCOM)与奥地利国家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MDW)之间,就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四个领域是经贸往来。两国许多企业之间都有合作关系,在推动经济交流,特别是科技、研发、环境和能源技术等方面,开展了丰富的合作。

澎湃新闻:您对于未来几年的中奥、中欧关系有何展望和期许?在青年交流层面,您又有怎样的期待呢?

恩斯特·沃勒:我现在对未来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因为特别是自疫情结束以来,在人与人之间,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联系和交流。我始终认为,最重要的永远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比如:当政治代表团访问维也纳时我们很欢迎;当中国的乐团或音乐学院来维也纳演出和交流,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音乐会,我们也非常欣喜。

我们也很重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奥地利一直以开放性、跨文化性和多元文化共存而闻名。目前在维也纳生活的人口来自188个国家,其中也有很多是来自中国的居民。维也纳的文化多样性和跨文化融合,对我们城市、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是一种重要的财富。我们自然也非常欢迎来自中国的中小学代表团来维也纳访问,让他们有机会了解这座城市,特别是它的文化成就与历史底蕴。

推荐文章

本文 快租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ap.kuaizu.me/post/26315.html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