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新人访谈录|闫方洁:以立足中国实践、回答时代命题为己任

11 阅读:15 2025-08-11 14:24:04 评论:0

【编者按】

作为上海市理论社科领域一项重要的人才选育机制,“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有力助推了一批青年才俊加快成长,对加强本市理论社科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勉励本市理论社科青年学者潜心治学、勇攀高峰,第十二届“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于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组织开展,最终评选出19位“上海社科新人”。

“澎湃新闻”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对这19位青年学者进行了访谈。访谈围绕青年学者各自的研究领域、学术旨趣、研学经历、治学故事与经验启示、“上海社科新人”评选活动对于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的助推作用、个人学术成长与本市理论社科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等话题展开,以期为青年学者的治学提供可资参考的经验与启迪,成为其学术成长过程中弥足珍贵的有益激励。

本篇访谈的“上海社科新人”是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闫方洁。她的研究领域为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

上海社科新人访谈录|闫方洁:以立足中国实践、回答时代命题为己任 第1张

闫方洁教授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闫方洁:我2004年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到200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非常有意思的一点,从本科到博士,我所在专业发生了学科归属的调整,2005年国家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以我也可以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首届毕业生。2009年博士毕业后我便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如今,马克思主义理论下面有多个二级学科,但我个人并不会刻意区分二级学科方向,而是更加关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时代性、现实性,对那些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话题非常感兴趣,消费社会理论、西方左翼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等,都是我关注的理论问题。近几年,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尤其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文化建设理论等。

澎湃新闻: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对青年学者而言是否足够友好?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上海市有不少面向青年学者的扶持政策,您的学术研究工作是否从中受益?

闫方洁: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作为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深感生逢其时。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国家和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求日益增长,无论是理论阐释、政策研究还是思想引领,都迫切需要青年才俊贡献力量。这种时代召唤本身就是最大的“友好”。从整体来看,当下的氛围对青年学者来说主流是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当然,任何成长都伴随着挑战。在于同行的交流中,我也感觉到青年学者在起步阶段仍可能还是面临一些共性问题的,例如:研究方向的聚焦与创新压力,高质量成果产出的时间窗口,相对有限的学术资源获取渠道,以及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多重角色间的平衡等。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解决。

我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具有阶梯式投入与长周期保障的研究项目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青年学者普遍面临启动资源匮乏问题。另外,多层次的人才发展规划对于青年学者也是非常有益的,依托这样一些规划,可以通过资源的精准匹配来推动青年学者的个性化发展,提升创新力。

上海对于青年学者的成长确实是一片沃土。就我个人而言,切身感受到这座城市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全方位支持,我个人获得过教委的阳光计划、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曙光计划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人社局的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等等。这些支持就像及时雨,为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提供了科研启动资金、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政策不仅关注学术研究本身,更通过一些导向性计划引导我们立足本土实践做研究,帮助我们这批青椒既“顶天”(对接学术前沿)又“立地”(服务社会发展)。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此次申报“上海社科新人”的相关课题?获得了“上海社科新人”称号之后,您觉得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以及之后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闫方洁:我这次申报的上海社科新人课题是“新时代党的执政话语建设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的考察”。“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现代化问题上摆脱西方话语,提出自我主张的重要范畴。从话语叙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既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又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在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了融通中外的话语风格。从话语功能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解释了中国现代化的独特事实及其内在逻辑,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打开了实践创新空间,打破了西方的话语霸权,改变了现代化的呈现样态和价值尺度,兼具话语的解释性、建构性和超越性功能。研究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在逻辑与规律,提升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自觉性与有效性。

上海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阐释和宣传的高地,能够获得“上海社科新人”这个称号,对我而言是巨大的认可和激励。它将使我更便捷地对接市内优质学术资源,也给与我与优秀同行和前辈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这个称号时刻提醒着我要以立足中国实践、回答时代命题为己任。我会把握这个机遇继续努力,为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澎湃新闻:您是如何看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城市软实力之间的关系的?更具体地来说,您觉得您的学术研究领域的水平提升将会如何助益于上海的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闫方洁: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具有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勇立潮头的创新实践、鲜明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的治理方式,都构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在我看来,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与城市软实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共生关系,前者为城市发展提供价值导航、理论支撑和创新动能,后者为学术研究提供实践沃土和检验场域。

作为青年学者,我深切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理论自觉,也深刻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对提升上海软实力具有特殊且关键的价值。例如,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系统、深入、透彻的学理化阐释,有助于深刻理解上海肩负的战略使命,形成强大城市精神凝聚力;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人民主体等思想,可以更深入地阐释人民城市的价值追求和实践路径,使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更具理论深度;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上海生动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可以为上海在国际舞台上清晰表达自身的发展理念、逻辑和治理模式,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话语资源,有助于提升上海的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澎湃新闻:您觉得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科研究的方法提出了何种创新挑战?您所在的学科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

闫方洁: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学者们所熟悉的传统社科研究路径来说,是赋能也是挑战。从赋能的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研究者获得多视角、全领域的观察能力,由此可以带来研究视阈的扩展,提升对社会现象之间各种复杂联系及相关性的认识程度,推进社科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发展。从挑战的角度来说,想要更为有效地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社科研究,往往需要跨不同学者的跨学科合作,这要求社科学者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计算思维、数据科学技能、与技术人员有效沟通协作等,方法论上的融合与创新变得日益重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类解放为使命,是具有哲学高度和终极关怀的学科。在技术狂潮汹涌而来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恰恰可以保持清醒、坚定的人文价值导向,避免陷入人们工具理性的陷阱。在高度自动化的未来,劳动还是否是人的本质需求?自由时间的极大丰富对人类发展意味着什么?如何防止技术成为新的奴役工具?人工智能所引发的关于意识、智劳动、自由、主体性等根本问题的激烈讨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都可以给出深刻、具有前瞻性的回答。

澎湃新闻:在当下这个人文学科价值被重新讨论的时期,对于后辈的社科青年学人,您有哪些建议?

闫方洁: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核心焦虑与根本使命。在技术崇拜与市场逻辑盛行的时代,人文学科价值的被质疑甚至被边缘化,既是一个严峻的现实挑战,也是一个促使我们深刻反思、重新定位并彰显其不可替代价值的契机。

首先,青年学人要涵养定力与静气,捍卫人文学科的“永恒”价值。那些认为人文学科无用的判断,往往基于一种极度功利化、工具化、短期化的价值观。人文学科探究生命的意义、道德的根基、美的本质、历史的智慧,它关乎人的精神世界、价值坐标和身份认同。一个社会无论物质多么丰富、技术多么先进,如果失去了对意义的追问、对善的追求、对美的感知、对历史的敬畏,就会陷入精神的荒漠和道德的虚无。这是人文学科永远不可被其他学科替代的“安身立命”之本。

同时,青年学人要深刻理解时代使命。坐冷板凳并不等于自说自话,理论必须扎根于现实之中才能长青。青年学者要敏锐地捕捉时代提出的真问题、大问题、新问题,诸如科技伦理、数字化生存、全球化与本土化冲突、社会公平正义、生态危机、精神困境、身份认同危机……这些都是人文学科可以且必须发声的领域。青年学人要培养对社会变迁、技术变革、文化思潮的高度敏感性。当我们用深刻的思考、真诚的关怀和卓越的学术成果,去回应这个时代的困惑时,人文学科的价值将不言自明。

除此之外,当前许多重大问题的复杂性远超单一学科的边界,我们青年学人也要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社会科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知识与方法,这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全貌,并用人文学科的独特视角进行批判性整合。

最后,我认为今天的青年学人还肩负着另外一个任务,那就是提升阐释力与沟通力,让思想照进现实。人文学科的思想需要被理解才能产生影响,除了学术论文之外,还可以用不同方式诸如评论、演讲等方式,向不同受众传播思想,避免陷入晦涩难懂和自得其乐的术语迷宫。

推荐文章

本文 快租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ap.kuaizu.me/post/25816.html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