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不能再让同名“被告”疲于奔波了

11 阅读:4 2025-07-16 20:08:03 评论:0

-5988085.63元,这是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太平村村民王喜民银行卡上的可用余额。没被冻结600万元前,他的银行卡上也只有11914.37元。据媒体报道,因为和一起民事诉讼中的被告同名同姓,王喜民的所有的账户被突然冻结,近一年来无法再外出打工,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马上评|不能再让同名“被告”疲于奔波了 第1张

王喜民的银行账户被冻结600万元

此事的起因并不复杂,新疆哈密市中级法院在审理一起案件时,未能准确核实信息,错误地将吉林德惠市村民王喜民,与另一名身处通化市的真实被告王喜民混淆,致使这位无辜农民莫名卷入诉讼,成为“被告”。

如此遭遇令人同情,也让人费解:就算同名同姓,身份证、户籍等信息也不一致,为何会出现这么低级的错误?

根据报道,直到二审开庭环节,经过原告的视频辨认,才确认德惠市的王喜民,并非真实的被告。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身份验证的手段已经相当多元化。然而,此案能一直到二审,意味着此前对被告基本的身份核验工作沦为了摆设。这无疑暴露出身份识别系统的严重疏漏。

看似小小的疏忽,却让当事人承受了巨大的代价。为了解除账户冻结,王喜民不得不一次次奔波申诉,只为“自证清白”。

司法本应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理应严肃、严谨。当这道防线因低级疏漏而出现裂痕时,无辜者就成了“受害者”,这既伤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会影响涉事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情况并非个案。近年来,“同名被错告”的新闻屡见不鲜。有人与案件无关而被列为被告,有人因姓名相同而被错误执行财产,甚至有人因身份信息混淆而背负莫须有的罪名。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在案件审理或执行环节,未能严格核实当事人身份,导致无辜者卷入法律纠纷。

对此,不能止步于个案层面的纠错和反思,还应从制度层面进行改进。

在进一步推动部门、地域之间的信息共享之外,还应当建立更加科学、严谨的身份识别机制。比如在姓名之外,可以结合身份证号码、户籍信息,甚至引入人脸识别、指纹比对等技术手段,进行更精确的身份核验,降低同名误认的风险。

此外,当事人奔波一年,账户仍未解封,说明错误纠正的流程过于繁琐。司法系统应建立快速纠错通道,一旦发现错误,应及时纠正,避免无辜者长期承受不必要的损失。

回到此事来看,对于德惠市王喜民的账户解封问题,审判长表示“将会在庭后处理”,但账户解封不是此事的终点。一方面,对于造成错误的责任人,应当追究相应责任;另一方面,对于当事人因“错告”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应给予合理赔偿。

司法系统的运行复杂而庞大,完全避免任何差错或许很难,但类似的低级错误绝不应反复上演。否则,一次次的乌龙,只会伤害司法权威,让无辜者承受本不该有的代价。

推荐文章

本文 快租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wap.kuaizu.me/post/19886.html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